顺应张家港加快转型升级,w优德88网主动做好上承高端技术、下接企业现场的中端平台,成为领军人才、知名院校等服务地方发展的“智力源”——
【苏州日报】(12月26日A16版)地方高校转型有“诀窍”

□苏报驻张家港首席记者 王乐飞 苏报通讯员 郭 敏 单素鹏
作为全国第一所县办大学,已经步入而立之年的w优德88网是改革的产物。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沙工再次激活改革基因,绽放新姿。
2014年8月,年仅35岁的于勤晋升副教授。于勤年轻就能有为,靠的是过硬的科研成果:2011年至今,发表3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对4项发明专利和1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贡献突出,2012年获评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教师。
于勤坦言,自己所有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背后强大的“团队”。
育人才,从独自摸索到团队培养
于勤所说的“团队”,是沙工提升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一项创新举措,由1至2位学校骨干科研教师带领几位专业内的中青年教师组建“教授(专家)工作室”。
沙工院院长钱东东说,通过专家教授科技团队的形式,改变了以往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缓慢的困境,借助工作室这个平台,更多的教师可以深入企业一线实践自己的理论设想,并能形成“集群优势”,发挥团队强大的科研“功效”。
于勤就是这一“功效”的显现。他2005年进入沙工任教,2011年前只发表过论文6篇,科研成果几乎为零。2011年加入纺织工程系主任倪春峰教授的科研团队后,近3年突飞猛进。
倪春峰的团队是沙工教授(专家)工作室的“前身”,借助学院设工作室的机会,团队正式立项获批“特种动物纤维工程应用工作室”。
沙工科研处处长缪建成说,教授(专家)工作室对团队年轻人的占比有硬性规定,1名教授(或2名副教授/高工或博士)可牵头组织工作室,但要包括至少2名40岁以下青年教师。
“工作室采取‘名师+团队’模式,依托重大教学活动和重大课题项目,开展系列研究攻关和人才梯队培养工作。”缪建成说,青年教师可以摒弃独自摸索成长的模式,借助于名师魅力,在团队中跨越式发展。
搞科研,从单兵作战到集群突破
张家港市中孚达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纺织企业。2011年,企业希望改用超短动物纤维作为原料,缩减生产成本,但是企业技术人员始终未能破题。
无奈之下,从沙工毕业的老板,向倪春峰教授求助。倪春峰带领3位年轻教师,成功攻克了这一技术性难题,开发出超短动物纤维纯仿、高支纺纱技术产品,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将目前纺织行业普通使用的38毫米以上的动物纤维降到了28毫米左右。
“以前很多纺织产品用不上的动物纤维,如牦牛绒等,都完美地利用到产品中。”中孚达公司总经理李建明说,企业产值从当年的200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7000万元。
“团队成员各自负责部分攻关内容,不少棘手问题都是靠集体智慧才能解决。”倪春峰坦言,“教授(专家)工作室改变了以往教师单兵作战搞研发的状态,集群优势突出,效率和效果的提升都显而易见。”
融地方,从校内实验室到产业一线
除了造就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出色的教师以外,还要培养一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团队。“把经济产业与学校实际对接,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缪建成说。
锂电池产业是张家港市新兴产业之一,近年迅速发展,已成为国家级锂电池产业基地。为了配合新产业的发展方向,沙工由机械工程系教授鲁怀敏牵头成立了“锂电池应用技术工作室”,致力于锂电池成组技术、电池组轻量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目前已申请相关专利近10项。
鲁怀敏说,教授(专家)工作室成立的一个硬指标便是有对接的企业,依托工作室,他所在的团队与江苏华东锂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联手”共建锂电池应用技术实验室。“不同于以往只能在校内实验室里对着资料搞研发,研究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进行针对性的研发设计,开发出的产品更契合市场要求,真正实现了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落地。”
“学院30年来根植张家港、服务张家港、融合张家港,为张家港市历次经济产业转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钱东东表示,成立校企合作或校际合作的专家教授科技团队,为教师开展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工作提供条件,推动学院教师直接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使学院的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紧跟地方经济建设的步伐。

【苏州日报】(12月26日A16版)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