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w优德88网院中层干部挂职心得交流选三:常信院在办学过程中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

字号:T | T 2011/12/07 【信息来源:

常信院在办学过程中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

 

编者按: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其社会服务的职能更为突出、意义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需要以学校的理念创新、内涵建设和资源整合等作为基础条件,在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过程中,不断通过路径选择和模式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

 

高职教育的使命是通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来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常州市科教城内,2010年通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验收并通过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通过对常信院以示范院建设为契机在专业教学改革创新、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等方面实践的调研,探索高职院校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一、        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创新“一校两园”办学模式

学校办学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五个要素是高职办学的重要途径。常信院提出了“一校两园”办学模式。主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办学功能的社会服务性、政校企多方参与性以及运行机制的市场性。“一校两园”中的一校指学院,两园是指“创新创业园”和“信息产业园”。“创新创业园”以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创业意识为目标,主要由大学生基本素质训练基地和职场素质训练基地、专业技能拓展基地、创业中心、商贸创业街和技术服务公司组成。“信息产业园”以培养高技能人才和提升社会服务功能为目的,与企业形成新型合作机制,为教师提供科研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的真实环境,成为学生工学交替的基地,是服务社会、校企合作的新型平台。学院与津通集团和弘扬集团控股公司三方共建了津通弘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园区的管理,“信息产业园”成为校企深度融合的示范区。

2、“三依托、三合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主要是紧紧扣住企业对高职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积极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学院围绕江苏信息产业“提升信息制造业的集聚力、提升软件业的品牌竞争力、提升信息化的渗透力”的发展战略,针对常州市“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基本建成现代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从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在全院各专业开展“三依托、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依托校内工业中心和常州高职园区工业中心,实现学做合一;依托信息产业园,实现工学合一;依托五大“校企联盟”,实现顶岗和就业合一)。

3、系统架构,形成物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各专业按照“职业、系统、开放”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引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体现职业性;系统设计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养成教育系统和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系统,体现系统性;根据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调整内容,引入社会优质课程资源、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共建教学实践环境,体现开放性。如软件技术专业的“基于软件产品开发过程”课程体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双核递进融合”课程体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三层次能力递进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1、“共享、集约、高效、开放”高职教育资源共享

常州科教城由五所高职院校和一所本科院校组成,园区在规划、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始终突出“资源共享、集约发展”的精神,在实验实训、校区空间、图文信息等有形的硬件资源方面和课程、师资、管理、服务等无形的软件资源方面实现内外开放、资源共享,减少了投入,提高了效率,实现了资源集成,促进了园区教育的集约化发展,提升了科教城的综合社会服务能力。

2、全面推进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提升学院管理水平

依照按级负责、分层管理的精神,降低管理重心、强化激励机制,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建立权责明确、充满活力的两级管理机制,提高学院管理水平。通过改革人事分配办法、推行综合绩效考核,学院在教学工作、科技工作、师资工作、学团工作、招生就业与校企合作工作、党建及安全稳定工作等六个方面制定绩效考核细则并与各教学部门签订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各部门按年度工作目标对教师进行年度绩效考核。通过实施两级管理,逐步建立了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管理体制。

三、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深度融合机制

1、解决工学结合难点,形成合作长效机制

“信息产业园”的建立,使各专业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到产业园企业现场实习,参与项目开发和顶岗实习,让学生充分熟悉企业真实的工作流程与生产过程。解决了困扰学校在开展“工学交替”教学过程中的专业覆盖面窄、生产实习选点难、顶岗实习管理难等问题。目前,已经为电子电气类、计算机、软件类、经贸类、艺术类等专业提供工学交替、顶岗实习7348多人次,入驻企业每年提供勤工俭学岗位130多个。通过“信息产业园”这个平台,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真正做到“双向参与、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生产上全面合作。另一方面,对企业而言,入驻信息产业园,在政府支持下有相应的税收、场地等优惠政策,享有园区的项目申报、项目配套等服务,把校企合作由原来是企业的负担变为企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在建设期内“信息产业园”校企合作共建5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技术合作项目28项,企业设立奖学金71万 、奖教金8万。

2、四轴联动,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四轴联动,校企共赢”的建设思路,根据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群建设的要求,重新整合资源,引进行业企业的典型生产性设备,新建和完善了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新建和调整了15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8个校外实训基地,建成505个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开发了241个实训项目、编写了32部实训讲义。初步建成了一批贴近企业实际、企业化管理、经营主体多无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共享型工业中心、股份制的产业园区、联盟式的校外基地,在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        构建“1253”体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学院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特点,构建了“1253”社会服务体系,即:1个平台信息产业园平台;2个中心中小企业咨询服务中心和技能培训中心;5个培训基地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程职业训练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培训基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常州国家大学科技园信息学院分园;3项政策科技项目零管理费、计划项目给予配套经费、科研项目奖励。“1253”社会服务体系利用技术优势,主动参与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员工培训,立足行业、面向区域,与企业全面开展产学研合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组织科技团队,开展科技服务

在学院中小企业咨询服务中心的统筹下,以5个专业研究所和1个科技公司为载体,充分利用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开展技术服务,与企业共组开发团队,为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学校常年参与常州市“百名教授进企业”、常州市“九校联动、科学发展、服务地方”和“科技下乡”等活动。在建设期内,共完成科技项目143项,实现科研经费到帐1471.98万元,共获专利授权6项。学院先后与121家企业、5个乡镇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主动开展技术咨询、为企业解决难题。

2、提供优质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学院利用师资和设备优势资源,组建培训队伍,根据不同的企业需求组织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编写培训讲义和资料,提供多种及时、快捷的培训与技能鉴定服务,采用企业员工进学校培训和学校教师送教上门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达到服务企业的目的。营造了一个技术培训、素质培养、团队训练、技能鉴定等多功能的培训环境,在建设期内共完成各类社会培训总计16849人次,包括农民培训1518人次,省行业部门委托培训657人次,开展职业资格培训7214人,企业员工培训4024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855人次,其它社会化培训839人,面向社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422人。完成教育部师资培训项目4项,培训教师127人,完成区域师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训193人。通过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企业培训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扩大了高职院校的影响力。

通过以上对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项举措和取得成绩的分析调研,高职院校在提高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上大有可为,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1121

                                 电子信息系副主任温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