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专题:十八大报告:中国走向新型现代化的里程碑

字号:T | T 2012/12/10 【信息来源:

      近代以来,现代化始终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主旋律。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明确把“现代化”定位为中国未来“三大历史任务”之首。但是,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以及“怎样实现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念兹在兹的课题。

      虽然只有20466字,但却25次提及“现代化”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十八大报告,立足于世界看中国,立足于过去看今天,立足于现在看未来,立足于问题看发展,从现代化理论、现代化道路、现代化实现途径、现代化未来愿景等4大方面,描绘了一幅新型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堪称中国走向新型现代化的里程碑。

      报告不仅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智慧、实践创新、自省意识和理性精神,而且也体现了浓重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报告犹如一缕清新的春风,吹进国人的心田,吹进党员的心田,令人鼓舞,催人振奋。

      在现代化理论上,报告从两个角度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定位。一方面,报告确认“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报告又强调:“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领导现代化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近些年,“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无效论”、“马克思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终结论”,以及“中国需要去马克思主义化”等主张,时常浮出水面,不绝于耳。因此,明确“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定位,有助于澄清视听、统一认识。历史表明,只有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才会在行动上促成“共为”。诚如李大钊所言:“只有有了共同认可的主义,才能掀起一个社会上多数人参加的共同的运动”。

      在现代化道路上,报告庄严宣布: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此中的“老路”,立足于纵向历时维,以中国以往的传统现代化为参照。中国传统现代化“封闭僵化”的主要表现是:混淆“增长”和“发展”的概念,见物不见人,重数量轻质量、重多少轻多好、重工具主义轻价值理性等,呈现出线性化、非协调性和不可持续性等特点。

      此中的“邪路”,立足于横向共时维,以西方的资本主义型现代化道路和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型现代化为道路为参照。历史表明,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并没有超越本土文化的普世的模式。因此,需要进行现代化的国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中国的现代化所以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是“立足基本国情”,二是因为这种道路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在现代化实现途径上,报告强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关于“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报告明示:是“坚持科学发展”。至于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报告在明确了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基本国情后,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的总体布局,使中国的现代化路径由线性扩展到多维、由“三位一体”和“四位一体”扩展到“五位一体”。通观报告,除了经济建设之外,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特出的位置,这也是当下中国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所推进的新型现代化与传统现代化的根本不同之处。

报告中的“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及反对腐败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的警告,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新型政治现代化,并由此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信心。

      报告中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提法,以及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新型文化现代化,并由此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决心。

      报告中的以“多谋民生之利”和“多解民生之忧”为主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目标,以及将社会建设治理结构从原有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四位一体”扩展至“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五位一体”,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新型社会现代化,并由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

       报告中的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发出的“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号召,以及“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要求,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新型生态现代化,并由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决心。

      诚如现代化是综合平衡的系统工程一样,作为“中国走向新型现代化的里程碑”的十八大报告,也涉及国际、国内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强调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外,还在“教育现代化“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方面多有阐释,展示了多维、复合、协调的现代化观。

      在现代化未来愿景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由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新型现代化的终极诉求。这种现代化社会的现代性的外在表征,不止一端。诸如:报告中的“以人为本”、“美丽中国”、“文化强国”、“法治国家”、“海洋强国”、“人才强国”、“人民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等。

      综上所述,可以见得,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是中国新型现代化的战略规划图,而且也是中国人民携手推进新型现代化的指南针。不仅如此,报告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加宽广的问题域和研究域。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努力工作,潜心研究,为实现新型现代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既是一种本分,更是一种责任。